距2022年10月成考报名还有

距2022年04月自考报名预计

考试系统:

各市学考:

2023新余学院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作者头像 逢考必过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2023年新余学院各专业学费:学前教育专业3880元/年;汉语言文学专业3650元/年;英语专业3650元/年;商务英语专业3880元/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650元/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4120元/年;具体看以下表格:

2023新余学院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新余学院各专业学费收费标准一览表(2023参考)

注:数据来自于2022年招生计划(仅供参考),一般学费无太大变化。如有变动,以学校官方最新消息为准。

2023新余学院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 学制 学费
机器人工程(蜀山校区) 四年 5400
学前教育 四年 3880
汉语言文学 四年 3650
英语 四年 3650
商务英语 四年 3880
网络与新媒体 四年 3650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4120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1000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四年 412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4120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4120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4120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412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4350
通信工程 四年 4350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4350
软件工程 四年 4350
物联网工程 四年 435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10000
土木工程 四年 4350
康复治疗学 四年 4350
护理学 四年 4350
工程造价 四年 3880
财务管理 四年 3880
市场营销 四年 3880
电子商务 四年 4350
健康服务与管理 四年 435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四年 10000
智能建造 四年 4350
机器人工程 四年 4350

2023新余学院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新余学院各项奖助学金目录及资金对象申请条件

奖学金

1、专业奖学金实行分等级发放,其中一等1200元/人/年,奖励面为3%;二等800元/人/年,奖励面10%;三等500元/人/年,奖励面15%。2、国家奖学金按比例评定,8000元/人/年。3、国家励志奖学金按比例评定,5000元/人/年。4、胡述兆奖学金,3000元/人/年。

助学金

(一)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新生可在户籍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办理贷款,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二)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经评审可获得国家助学金,比例23%,一档4000元/人/年,二档3000元/人/年,三档2000元/人/年。(三)每年年终进行特困生评定,品学兼优特困生经评定可获年度困难补助金600元/人/年或减免学费1000—1300元/人/年。此外,对于临时发生的困难,学校还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临时困难补助。(四)学校向特困生设立了特困基金和勤工助学岗位。每年有数十万元用于勤工助学,学生可在校内进行保洁、文明纠察等岗位获取勤工助学酬金,每个岗位补贴200元/月。(五)个别家庭特别困难或特殊情况而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休学一年,学生在此期间可以外出打工筹集学费。‍

2023新余学院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新余学院介绍

新余学院简介
新余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一座新型工业化城市——江西省新余市。新余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沪昆高铁、浙赣铁路横贯东西,蒙华铁路横贯南北,京九铁路傍市而过,赣粤、沪昆、武吉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在新余交汇;新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全国22个国家森林城市之一、全国首批8个“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改革示范市”之一、国家试点智慧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节能示范城市、全国创业培训示范点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国家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试点市、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办学条件独特优势】学校是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江西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教育部-中兴通讯公司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合作高校、教育部-中软国际“2015年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院校、教育部卓越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占地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建有165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651万元,图书馆藏书152.7万册,电子文献资源丰富。学校校园环境怡人,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是读书修身的理想之地。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现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67个本、专科专业。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20余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新能源类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全省第3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位列全省第9位。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735人,其中专任教师60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8人、副教授15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10人、“双师型”教师214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94人。聘请了国内外客座教授58人,外国专家7人。学校积极推进百名博士培养计划,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十三五”期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200人。
【教学科研成效明显】学校秉承“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全员、全面、全过程育人理念,积极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创新工程,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范有序,教育教学取得较大成果。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全国健美操比赛、全国高校BIM算量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互联网+”以及挑战赛等各类学科专业技能比赛竞赛中,共获奖1056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248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0项;本科生考研氛围进一步浓厚,考研上线率攀升至3%,突显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学校与新余市共建了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建了江西省硅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太阳电池新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锂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教师共获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80篇,获得专利授权180项。
【开放办学持续推进】学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原则,引导教师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地方文化开展应用研究,积极推进“百校联百园”“千名博士教授进千企”“11311”等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2014年6月倡议《新余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宣言》,与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政府、新余市高新区管委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政府、行业标杆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办学,采用“学校搭台、企业入驻、产教融合”的模式,构建“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转型发展格局,成立了新余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建立了新能源应用产品设计工作室等多个学生校内实践平台及16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与江西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共建省女子足球队。与江西工贸职业学院联合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与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等境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办学国际化取得突破,2013年获得了留学生教育资格,至目前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喀麦隆、坦桑尼亚、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155名。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诚信、包容、高尚、和谐”校园文化,打造“真人图书馆”、“沐浴经典”、“周末文化广场”等系列品牌活动,校园充满活力,主题活动鲜明,学生社团活跃,学习氛围浓厚,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创业孵化中心、青年创客工场等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5项,“比笔119消防服务”荣获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赛铜奖。作为首批接受省政府督导评估的高校,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
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6%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历经30余载的春华秋实,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六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将新余学院这张品牌打造得熠熠生辉。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按照新余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与特色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数据截止到2017年3月)

2023新余学院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原创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信息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文章

广东学历提升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