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3年10月成考报名还有

距2023年04月自考报名预计

考试系统:

各市学考: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古诗词讲解(三)

作者头像 粤秀教育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参考历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考试知识点,下文分享成考语文古诗词相关知识点整理,相关知识点讲解可供考生复习参考。

1、《山居秋暝》

这首古诗词的作者,是王维,盛唐诗人,是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品集是《王右丞集》。而本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课文讲解

这首古诗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课文串讲

1、2句:交代时间,地点,并创造一个雨后清新,宁静的总体氛围;3、4句:描写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静一动;5、6句:描写人的声音,看到渔舟晚归,一听一看;7、8句:借春写秋,表达作者归隐的意愿。

学习要点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

掌握“空”字的含义,“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

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全诗有泉声,笑声,有月光,水光,有松,竹,石,莲,有月照,泉流,人归,舟等听觉、视觉上的描写

描写空山雨霁,明月照松,浣女夜归,渔舟唱晚的美丽图景。所表现的是诗人心旷神怡的心境。

“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竹喧归浣女”写听,“莲动下渔舟”写视。全诗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写景用白描手法,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

2、《行路难》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课文串讲,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至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至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至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至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学习要点

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

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

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比兴句的作用。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借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原创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信息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文章

广东学历提升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