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2年10月成考报名还有

距2022年04月自考报名预计

考试系统:

各市学考:

这3个版本的教材都出现过“斯人”具体怎么回事,是哪三个

作者头像 一枚大学生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这3个版本的教材都出现过“斯人”具体怎么回事,是哪三个

从小到大都学错了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天目新闻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21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21年在用。”

天目新闻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21年1月。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

这3个版本的教材都出现过“斯人”具体怎么回事,是哪三个

“斯人”版为何流行

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多种原因。

在身边做一个简单的调查,10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斯人”是对的。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记者,“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原创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信息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文章

广东学历提升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