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2年10月成考报名还有

距2022年04月自考报名预计

考试系统:

各市学考:

2023云南农业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作者头像 逢考必过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2023年云南农业大学各专业学费:经济学专业4000元/年;社会工作专业4000元/年;秘书学专业5000元/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3400元/年;英语专业3400元/年;翻译专业3400元/年;具体看以下表格:

2023云南农业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云南农业大学各专业学费收费标准一览表(2023参考)

注:数据来自于2022年招生计划(仅供参考),一般学费无太大变化。如有变动,以学校官方最新消息为准。

2023云南农业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 学制 学费
机器人工程(蜀山校区) 四年 5400
经济学 四年 4000
社会工作 四年 4000
秘书学 四年 5000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3400
英语 四年 3400
翻译 四年 3400
泰语 四年 3400
越南语 四年 34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4500
应用化学 四年 4500
化学生物学 四年 4500
生态学 四年 4500
生物技术 四年 4500
机械电子工程 四年 45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4500
能源与动力工程 四年 45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4500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45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4500
土木工程 四年 4500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四年 4500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四年 4500
水务工程 四年 4500
水利水电工程 四年 450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四年 4500
农业水利工程 四年 4500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四年 45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年 4500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4500
食品质量与安全 四年 4500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四年 4500
建筑学 五年 4500
城乡规划 四年 4500
风景园林 四年 4500
生物工程 四年 4500
农学 四年 5000
园艺 四年 4500
烟草 四年 4500
茶学 四年 4500
植物保护 四年 4500
种子科学与工程 四年 4500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四年 4500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四年 450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四年 4500
蜂学 四年 4500
动物科学 四年 4500
动物医学 五年 4500
动植物检疫 四年 4500
林学 四年 5000
园林 四年 4500
水产养殖学 四年 4500
草业科学 四年 4500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四年 4500
工程管理 四年 4500
工程造价 四年 45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4000
会计学 四年 18000
农林经济管理 四年 30000
农村区域发展 四年 4000
土地资源管理 四年 4000
电子商务 四年 4000
旅游管理 四年 4000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 三年 5000
建筑设计 三年 5000
园林工程技术 三年 5000
建设工程管理 三年 5000
计算机网络技术 三年 5000
大数据与会计 三年 5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三年 5000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三年 5000
现代文秘 三年 5000
土地整治工程 四年 450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四年 4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年 4000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四年 4500
少数民族预科班 四年 1400
人工智能 四年 4500
食品营养与健康 四年 4500
智慧农业 四年 4500
兽医公共卫生 五年 4500
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 三年 5000
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 三年 5000
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 三年 5000
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 三年 5000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 三年 5000

2023云南农业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云南农业大学各项奖助学金目录及资金对象申请条件

奖学金

(一)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被正式录取的本科新生,可按《云南农业大学关于印发优秀本科新生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校政发〔2009〕95号)的相关规定申请3000-10000元的新生奖励。(二)品学兼优学生可享受国家、省政府、学校及社会资助等渠道设立的奖学金。

助学金

学校采取“奖、助、贷、补、减、勤、学费补偿代偿”等不同的资助措施,开通“绿色通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并对品学兼优学生给予奖励,制定实施了《云南农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办法(校政发〔2010〕202号)。学生入学后,可以相应享受到国家、省政府、学校、社会资助类的各级奖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及补偿代偿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学生资助政策。

2023云南农业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云南农业大学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办学条件
云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多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22536人,成人教育学生8412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校舍面积62.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786.01万元。校本部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云南省教育厅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各类纸质图书162.66万册,纸质期刊662种,电子期刊3.05万余种,电子图书258.63万种,可使用中外文数据库71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正致力于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学校现设20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48人,其中高级职称7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1人,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7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5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云南省“云岭学者”人才培养工程5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
专业学科
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有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6个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5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49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22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七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0余万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杰出创业女性”李海燕自主创办的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成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省市两级龙头企业昆明兴海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红,其公司连续5年产值超亿元;昆明轩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明富,创办集生产、物流、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企业,不到2年就完成1亿元销售。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52项、省级200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2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2015年,连续11年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优秀,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100多项,科研经费达11.7亿元,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7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2亿余亩;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盛军教授团队围绕云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和辣木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推进校地、校企间深度合作,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为主体,多项社会服务工作为支撑点的“一体多点”科技服务新格局,社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与67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多年开展“3+3”校县联合行动,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自2015年,开展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发挥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学校连续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教育国际化
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洛文尼亚、泰国等23个国家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2年7月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挂牌。2014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与荷兰劳伦斯坦应用技术大学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教育部批准,与该校合作举办了学校首个本科层次“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协议;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等开展本科生培养项目。与泰国大学联合培养泰语专业本科生。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鹿儿岛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流项目。长期承办科技部、农业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亚洲专项基金等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主持GEF、EU、ADB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常年聘请外专、外教10余名,每年有30多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被聘为客座教授。
精神文明
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大力弘扬“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和昆明市文明单位称号。
办学70多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2023云南农业大学学费多少一年(各专业收费标准)

原创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信息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相关文章

广东学历提升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